「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說起南唐后主李煜,人們的本能反應是這是一個不務正業,軟弱無能的皇帝,多少年來一直作為歷史上的負面典型。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李煜政治軍事上的無能襯托出了同時代宋太祖趙匡胤的強大。
比如今天要講的故事,趙匡胤要派兵滅南唐,李煜兩次派使者意欲求和稱臣,趙匡胤回了一句話之后成為千古名言。
那麼,北宋滅南唐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趙匡胤的哪句話成為千古名言呢?
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本就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循環往復的過程。自907年朱溫滅唐之后,北方相繼出現五代,南方幾乎同時出現十國。而南方最強大的非南唐莫屬。
南唐君主自稱唐憲宗的后裔,事實上經歷史學家考證,他們與唐朝皇帝真心沒有啥血緣關系。
李煜的父皇李璟有六個兒子,他排老六。在講究「長幼有序」的封建王朝,李煜本來是沒有任何可能染指帝位的。
事實上,李煜根本也不想當皇帝。
與其他皇子長的高大威猛,一臉英氣不同,李煜更像是一個文弱書生,整天跟著老師吟詞作曲。
但造化弄人,李煜的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在嬰幼年或者少年時都生了重病而不幸夭折。
李煜的大哥當朝太子李弘翼文治武功出類拔萃,為人處事任性妄為,脾氣暴躁,一次次惹惱了李璟。李璟甚至威脅他,廢了太子之位,之后讓自己的弟弟李弘翼的叔叔李景遂繼位。
李弘翼看到父親暴怒之后,沒有痛改前非,甚至沒有任何收斂,糾結了狐朋狗友準備去殺死李景遂。
事情暴露之后,李弘翼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不久后心虛精神壓力過大,暴病而亡。
李璟之前說讓李景遂繼位的話并沒有實現,在帝位的傳承上,還是優先考慮了自己的兒子。皇子們一個個病逝,能夠繼位的就剩下了——李煜。
961年,李璟駕崩,李煜繼位,后人稱為南唐后主。根本無心帝位的文藝青年被趕鴨子上架,執掌南方最大的國家。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
李煜的運氣不夠好,倘若北方一直保持五代時期政權不斷更迭的局面,他不僅能夠作為守城之主,甚至還能夠帶領南唐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事實沒有給李煜發展的機會。
就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幾乎沒有經過流血和戰爭,就順利繼位,建立宋朝,又通過杯酒釋兵權,完全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宋朝一統中國的北方,經過改革一天天強大起來。趙匡胤借機對南方的各國發動戰爭,開始國家統一的進程。
此時有其他國家的謀士過來游說李煜,借鑒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合縱連橫抗秦及三國時期吳蜀聯合抵抗曹操的經驗,南方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御趙匡胤的侵略。
本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南唐作為南方最為強大的國家,在這個事情上責無旁貸。
但李煜卻斷然拒絕了這個提案,他對宋采取了投降策略:命人在國內廣泛征集奇珍異寶,將其與大量的黃金白銀絲綢錦緞源源不斷送入宋朝國都東京汴梁。
李煜還大肆在江寧及周邊進行選美,但他自己并不親自享用,而是一個個送到了趙匡胤及宋達官貴人的床頭。
不僅如此,李煜還對趙匡胤自稱「兒子」,認趙匡胤為干爹。這一系列奴顏卑躬之舉確實讓南唐贏得了茍延殘喘的時間,他沒有被宋朝攻擊。
然而老虎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獵物。趙匡胤帶兵滅掉了南唐周圍的一些國家,如前蜀、后蜀、南吳等,這些與南唐接壤的國家被大宋一個個滅掉,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下一個百分之百要滅南唐。
宋朝已經派出三路人馬,從北、東、西三個方向駐扎在南唐的國境線上,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李煜也不是傻子,他清楚自己及國家的處境。因此他派出使臣,出使宋朝向趙匡胤請求投降,使者到達東京汴梁后,廣泛賄賂宋的各高級官員,終于得到了覲見趙匡胤的機會,呈上了李煜的親筆信。
「父皇安好?兒在千里之外跪拜,父子本是一家,奈何父皇要對兒苦苦相逼?」
李煜卑微的態度并沒有絲毫打動趙匡胤的心,趙匡胤對著使臣和滿朝文武的面,大聲朗讀出了信的內容。
滿朝文武哈哈大笑,使臣臉紅脖子粗,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既然是父子,是一家人,那為什麼要分開呢?那就永遠在一起好了!」
「哈哈哈哈……」宋的朝堂之上,再次響起了大臣們的大笑聲。
李煜的求和之旅碰了壁,他沒有放棄,立即又寫了一封長信,派了另一名使臣,馬不停蹄去宋國,請求給他一個俯首稱臣的機會。
這封信的言辭更加懇切,提出給宋國進行更多上貢,還提出割讓地盤,只求宋國能夠保留江寧等地,保持南唐的政權存在。
趙匡胤一臉嚴肅的盯著信再看,下面跪著的使者心撲通撲通亂跳,他度秒如年等待著宣告南唐命運的那一刻的到來。
趙匡胤看完后直接把信扔了出去,隨后拍案而起。「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皇上圣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宋國朝堂上下群情激憤,隨著趙匡胤這一千古名言的說出,南唐的及李煜的命運已被注定。
事實上,李煜雖然軟弱,卻不是昏君,他早就命人偷偷進行備戰。因此戰事一開始,宋朝軍隊發現南唐并非預想中的「軟柿子」。
特別是南唐軍隊利用長江天險,讓宋國軍隊幾個月內完全無可奈何。宋國甚至出現了較大傷亡,不斷在后方進行派兵增援。
此時有大臣向李煜進言,要趁著宋國戰事受挫的機會,利用自己這方水師靈活機動的優勢,主動跨過長江對宋國軍隊發動攻擊,因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能夠抵擋的住宋國這幾個月的攻勢,對于李煜來說,已經謝天謝地了,他哪里還有膽量主動對宋國發動攻擊,認為會激怒宋國及趙匡胤。
他不知道,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本應該在勝利的時候追擊宋兵才是最好的談判資格,但是李煜并沒有珍惜,他只想通過這種「謙卑」的方法求和。
大臣們一個個面面相覷,他們知道皇上的態度讓南唐錯過了逆天改命的最佳時機。這個最佳時機被李煜放棄,他不知道的是,這個錯誤決策讓他喪失了尊嚴和生命。
果然,隨著戰事的一天天進行,南唐軍隊逐漸不能招架。
兩國的國力本身就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大宋增加了軍隊,還調整了戰略的情況下,縱然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縱然有著長江天險,在一年多激烈戰爭之后,975年8月,江寧最終陷落,李煜被俘虜,南唐政權正式滅亡。
李煜被宋國軍隊押送到開封汴梁,趙匡胤令人舉行了盛大的儀式進行「迎接」。
昔日養尊處優的南唐皇帝,被迫上身裸露著坐進囚車。道路兩側的宋國將士披堅執銳的,一個個對著他指指點點,言語中補發輕蔑和嘲笑。
李煜羞憤,卻無可奈何。只能閉上眼睛,眼不見心不煩。到了大堂之上,李煜才從囚車中被放出來,一出來,李煜跪在地上向趙匡胤俯首,稱臣。
宋國將士和大臣們看著南唐的君主如此卑微,得意的哈哈大笑。
趙匡胤為了彰顯自己的「胸懷寬廣」,接受了李煜的投降,封他為「違命侯」并命人將李煜及家眷安頓好,好吃好喝「照顧」著。
李煜的命終于保了下來,「違命侯」三個字足夠侮辱,根本看不到趙匡胤的寬容,也可以明白為什麼他的詩詞中多了苦悶和郁郁寡歡。
李煜依舊醉心于詩詞,創作風格卻大大改變了。作品里沒有以往的輕松灑脫,多了苦悶之情。他整日飲酒作樂。
白天,他身邊有自己美麗的皇后及妃子陪伴,每到夜深人靜,亡國的愁悶和苦惱不斷涌上心頭,「違命侯」像一把利刃,把他的尊嚴和驕傲切的粉碎。
一國之君把父輩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完全葬送,低聲下氣,忍辱負重卻沒有換來尊重,只有輕蔑和無視,還有深深的猜忌。
李煜十分后悔,想到大臣和將軍之前提出的建議,卻由于自己的短視和保守錯失良機,如今在想當時的局面,十分后悔為什麼沒有放手一搏,搏一搏,或許結果會有不同。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在一個凄涼的清晨,滿心的不甘和對故國的思念匯聚成一曲婉轉凄涼的《虞美人》在李煜口中吟出,并被作為書法家的他揮毫潑墨,寫在了宣紙上。
文學史上從此多了一件奇珍異寶,《虞美人》成為千古絕唱,成為后世文學研究五代及宋時期詩詞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現實中,這首詞很快傳到了趙光義那里,此時他已經接替哥哥趙匡胤,任宋國的皇帝兩年多。
趙光義比趙匡胤更加虛偽,在他上台之后給李煜改封號為「隴西公」。封號變了,羞辱和懷疑一點也沒少。
「故國」「朱顏」等詞觸動了趙光義敏感的神經,他認為,李煜一直在裝瘋賣傻,一直在學劉阿斗,想善終。
聯想到之前李煜幾次三番派使臣請求投降,甚至向趙匡胤以「兒臣」自稱。表面順從投降,暗地里進行備戰。
宋國的很多戰士在戰爭初期因為輕敵而戰死,趙光義覺得這種人虛偽至極,不應該得到信任。如今變成了「隴西公」還不安分,還在思念故國。會不會在哪一個瞬間就帶著人謀逆?
趙光義本身就是通過「燭影斧聲」繼位,在趙匡胤兒子們活的好好的情況下,趙光義作為弟弟繼位本來就讓世人心存疑慮。
因此他比趙匡胤更加敏感多疑并且心狠手辣,思考數日之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趙光義派人給抑郁送去了一碗毒酒,讓李煜不得善終。
至此,千古詞帝,李煜就此消失在歷史中,他的文藝作品留在文化長河中,至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