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以下這些畫,
你是不是以為是哪位大師畫的?
上圖:小雙娘筆下的火山白居
下圖:山上的火山白居
描繪的都是鄉村景色,
春風十裡,綠意盎然。
奶奶筆下的春耕和白族真實的春耕景象
看起來畫技很嫺熟,
彷佛出自大師之手。
你一定想不到,
它們是一群目不識丁的老奶奶畫的。
《向日葵》作者:趙新蓮
這群老奶奶,
來自雲南的雙廊鎮夥山村,
平均年齡可達到70多歲。
別看老奶奶沒上過學,
但因為熱愛繪畫,
被喻為「大山裡的摩西奶奶」,
已經把畫展開到了北京等多個城市。
「孔雀公主」楊麗萍在參觀老奶奶的畫展
《一樹桃花》作者:趙新蓮
《山路長》作者:趙光菊
「王秉秀是我們畫社最早的畫家,
《蝶與花》作者:楊光旗
▲《生老病死》王淑和(75歲)
《兩棵松樹》李自旺 2015年完成
▲《奶牛》楊光旗(74歲)
每個奶奶畫出來的畫作題材、
風格都不一樣,
「大家畫的都是自己的真實生活,
每個人的生活各不相同。」
這是李天順畫的《魚調》。
《魚調》小翠媽(李天順) 2015年12月完成
李天順50多歲,
算是奶奶中最年輕的一個,
她的工作就是出海打漁和操持家務,
她畫的就是自己的日常。
代表作:《白族家》《海印》
這是張培秀奶奶畫的《火山錦雞》
《火山錦雞》 張軍媽媽(張培秀) 2015年7月完成
張培秀今年已經快70歲了,
沒上過學,不認識字,
是個「文盲」。
但她構圖能力,
和色彩搭配能力特別強大,
畫出來的第一幅畫就震撼了好多人。
代表作:《夥山村》系列
這是楊光旗畫的《高原蘭花》
《高原蘭花》 光旗奶奶(楊光旗)2015年5月完成
光旗奶奶已經77歲了,
一輩子都在養牛和操持家務,
從未離開過雲南。
她愛好剪紙,
畫的畫作也帶有強烈的剪紙般的風格,
獨樹一幟,很難讓人不注意。
代表作:《奶牛》
這是王秉秀的作品《佛》
《佛》老外婆(王秉秀)2015年完成
王秉秀奶奶還是一名接生婆,
接生了雙廊幾代人的新生兒。
代表作:《雞足山》《百鳥朝鳳》《四季花》《老古董》
奶奶們學繪畫之後,
生活狀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這是奶奶們學畫之前的生活,
剛剛放下鋤頭,
轉身就進了廚房,
一刻不停地操勞:
這是奶奶學繪畫後的生活狀態,
卸下一天的疲憊,
沉浸在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光旗奶奶
▲光菊奶奶
▲張軍媽
白族奶奶畫出來的畫,
構圖精美、配色和諧,
很多畫家都自愧不如,
而且極具地方特色。
「白族魚調裡有一種創作題材,
叫反調,
也就是反著唱。
奶奶們也會把這種創作手法,
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畫中。
比如有一句詞唱道:
「洱海裡跑著馬,山上去抓魚。」
奶奶們就會把把船畫在山上,把馬畫在水裡。」
光菊畫的大公雞,樹倒著生長。後來被做成咖啡館的路標
暢應奶奶筆下的洱海,豬在湖底跑
奶奶們的畫作越來越多,
大部分作品都能賣到5000元左右,
奶奶們的生活水準,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過年都可以給孫子發大紅包了,
這讓奶奶們很是開心。
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北京畫展,
這次的畫展,
讓很多外面的人,
第一次領略到了農民畫的魅力。
2017年,遙見遠鄉·雙廊白族農民畫社深圳展
北京畫展大獲成功,
之後他們去了很多城市,
幾乎去每一個城市,
舞蹈家楊麗萍、美術家葉永青、
電影導演張楊等大咖都會到場助陣,
讓很多年輕人也注意到了這次畫展。
「一開始年輕人不多,
一聽是農民畫就沒什麼興趣,
但那些來了的年輕人,
都很喜歡,介紹給了身邊人,
後來年輕人的比例就越來越高。」
楊麗萍曾給予白族奶奶的畫作,
至高無上的評價:
「這純粹是白族人血液裡的東西。她們看到窗外的胡蝶就畫胡蝶,看到驢子就畫驢子。種最原始最單純的東西,就是一種認定。」
著名作家封新城這樣評價奶奶們的畫:
這些內心風景有著非常規的、奇妙的平衡——視角之平實,色彩之響亮;佈局之舒坦,呈現之不羈。這些內心風景若有若無,只在高人點化下才花一樣盛開;這些花就開在自己的土地上,以本土本色給了俗世驚豔的一槍。
白族奶奶們的部分畫作合集
白族奶奶的畫作,有一種不曾沾染的天真,那是在別的地方都看不到的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