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71年9月12日,飛行員康庭梓正像往常一樣坐在食堂里吃著他的午飯。
然而,他還沒吃幾口,就接到了上級部門發布的緊急任務。
副政委員潘景寅找到了康庭梓,交代他要準備好三叉戟256號的飛行任務,去山海關接林彪一行人回京。
當時毛主席已經不再乘坐飛機了,所以林彪儼然成為專機任務當中的頭號人物。
因此,這次任務非常的重要,對康庭梓來說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可讓康庭梓沒有想到的是,他最后沒能成功地執行這項任務,卻也因此逃過了一劫。
1980年,一個正在農場勞作的男人放下了手中干活的工具,目光緊緊地注視著前方。
原來,是他托人去城里給他買的報紙送到了。
拿到報紙之后,男人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
他的工友從他身邊經過時,忍不住調侃了幾句:
「老康,你都在地里干了幾年的農活了,還沒放下你從城里帶來的臭毛病呢,買報紙不如買幾個饃。
」
這個被稱為「老康」的男人并沒有理會他,只是死死地盯著報紙上的一句話,仿佛恨不得將報紙盯出一個洞來。
片刻之后,他將頭埋進了報紙里。
再抬起頭時,他卻已經淚流滿面。
圖片源于網絡
這個讀報紙的人名叫康庭梓,1939年出生在河南鞏縣的一個小山村當中。
在當時,許多人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更別提讓孩子上學了。
但康庭梓卻是個特例,因為他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
因此,父母一直供他讀到了高中。
1958年,康庭梓高中畢業之后,正好趕上了飛行學校在河南招飛行員。
康庭梓聽說當飛行員每個月可以得到七塊錢的補貼,而這筆錢對于當時他們那個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
于是,康庭梓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參加了招飛體檢。
康庭梓的文化成績和身體素質都很不錯,所以十分順利地通過了招飛體檢。
很快,錄取通知書送到了康庭梓家,他正式地成了我國第一批特招的飛行員。
康庭梓知道這是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所以他訓練和學習時非常認真。
為了提高身體素質,他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跑步,等到其他人睡眼惺忪的床上爬起來時,他已經跑完五公里回來了。
為了能夠熟練地掌握復雜的操作流程,康庭梓將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詳細地記在了筆記本上,吃飯時都不忘掏出來看看。
就這樣,在五年之后,康庭梓得到了每門都是第一的好成績,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提拔,直接被調到了專機組,負責執行首長們的日常飛行任務。
1971年,他接到任務,被指定為256號三叉戟飛機的第二副駕駛員。
對此,康庭梓感到十分的興奮,因為就當時林彪的身份地位來說,能夠執行這項飛行任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可是,當天凌晨,飛機就突然提前起飛了。
彼時,本該一同上飛機的康庭梓還在睡夢中。
等他接到消息匆忙趕到機場時,就看見了令他震驚的一幕。
預定于第二天早上起飛的飛機此時艙門大開,一行人正匆匆忙忙地登上了飛機。
康庭梓不明白這一舉動背后有何深意,他當時甚至還以為任務計劃臨時有變,機組不需要他這個第二副駕駛員了。
自從1971年,256號飛機凌晨突然提前起飛之后,康庭梓的心情就十分地沉重。
最開始,他猜測計劃臨時有變,而他的級別太低,所以并沒有通知到他飛機就起飛了。
可當他看到機械師和領航員也被留在地面上的時候,他就明白,事情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
因為在飛機上,機械師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機械師的話,連飛機的艙門都打不開。
可256號飛機起飛時居然沒有帶上機械師,這就十分反常了。
對此,眾人都十分地擔憂,畢竟他們是一個機組的人,如果飛機出了什麼故障,他們幾個人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
那天晚上,留在地面上的五個人誰都沒敢合眼,就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等到飛機的消息。
在他們的期盼中,256號飛機終于有了消息,但卻是一個天大的噩耗。
原來,1971年9月13日,256號專機從山海關強飛之后,就在蒙古境內墜落了,飛機上一共九人無一幸免。
據目擊者稱,當時這架飛機的狀態就十分奇怪,飛行在黑夜里竟然沒有開燈,并且越飛越低,似乎是迫降的。
而隨后,根據軍方的調查,一個更為恐怖的消息傳來了。
原來,這趟專機的目的地并不是北京,而是經由蒙古飛往蘇聯。
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康庭梓很是驚訝,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林彪等人居然籌備了這麼詳細周密的一個計劃。
可突然,康庭梓的腦海中靈光一閃,回憶起了起飛前的兩件怪事。
當時康庭梓并沒有特別重視這兩件事情,如今,他仔細想來才發現,其實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這一切還要從事發的前一天說起。
1971年9月12日,康庭梓所在的機組接到去山海關接林彪的任務。
因為林彪的身份,整個機組對待這次飛行任務十分地重視。
但是在為飛機起飛做準備工作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
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關于飛機加油的問題。
當天晚上8點15分,256號專機平穩地降落在山海關機場。
之后,在做「飛行后」工作的時候,潘景寅突然來了,還讓人直接將飛機的油量加到17噸。
從山海關到北京最多只需要12噸油,多余的油留在飛機上也會增加飛機的負荷,這麼做實在是沒有必要。
隨后,第二件不同尋常的事情就出現了,那就是潘景寅對于加油一事的態度。
康庭梓對這道命令十分地疑惑,便立馬詢問潘景寅:
「為什麼要加17噸油?我們明天要飛去哪里?」
對于這個問題,潘景寅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選擇了含糊其詞地轉移話題,說:
「等會兒開個會,我們來商討一下航線的問題。」
不過,這項任務加17噸油并沒有那麼容易完成,因為山海關機場加油導管的管口與飛機上的接頭不匹配。
這樣一來,就只能采用耗時更長的重力加油法了。
考慮到當時已經九點,機組人員也還沒吃飯的情況,潘景寅最終拍板決定:明早再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原因,飛機最后只加了12.5噸油,而這少加的4.5噸油,可能也是導致飛機墜落的原因之一。
其實,在飛機起飛之前,林立果和劉沛豐兩個人的舉動也十分的反常。
首先就是劉沛豐,他開車來機場的時候,因為比較緊張認錯了路,還繞著機場走了一圈。
并且在下車之后,他的手上還拎了幾個小包,這些東西吃飯休息的時候都沒離開過他的視線。
同樣,林立果的行為也很是可疑,經常避開機組人員的視線,一副鬼鬼祟祟的樣子。
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場精心策劃,預謀已久的計劃。
想到這里,康庭梓心中暗自慶幸,還好自己沒能登上那架專機。
可就在康庭梓沉浸在劫后余生的慶幸當中時,山海關機場的海軍人員就找上門來了。
康庭梓他們雖然并沒有登上飛機,但當時林彪這件事實在是太大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自然也成為弄清墜機事件的「嫌疑人」。
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們把這件事回憶了無數遍,身邊的家人也因為這件事無數次地奔走。
最終康庭梓徹底失去了飛行員的資格,被安排到鄉下農場進行勞作。
他的愛人也因為此事無法再工作,日復一日等待他回家。
終于1980年,鄧公的一次訪談,讓他們的回家之路有了希望。
一次鄧公在接見美國著名雜志編輯厄爾·費爾的時候,對方問到了鄧公對于林彪墜機事件的看法。
鄧公回答說:
「據我判斷,飛行員是無辜的。
」
這一點,根據康庭梓對飛行前的回憶也可以得到印證。
如果潘景寅事先知道這架飛機是用于叛逃,那他說什麼也會讓機械師把油加滿。
鄧公的這次訪談被刊登到報紙上,也為康庭梓等人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0年從農場走出來之后,康庭梓回到了故地。
經過了幾十年之后,山海關機場早已改頭換面,從內到外,所有的設施都煥然一新。
從前那些顛簸的跑道,如今也變得開闊平坦。
其實,當初因為審查的原因,不能再做飛行員之后,康庭梓也消沉過一段時間。
但他卻沒有因為這件事情埋怨過國家,因為他知道這些審查都是必要的流程。
同時,他也堅信,國家一定會給他們一個很好的交代。
幸運的是,他等到了。